地址:FacelessDIY
定位:借助 AI 能力快速创作爆火的短视频
需求怎么来的?
作为一个初学者,一个刚刚踏上路的人,总觉得手里需要有一个产品,这个东西不应该只是我的周围人需要,希望跳出惯性思维,找到一个群体,解决他们的问题。
也就是我从专注找需求,曲线救国,变成了先找人 ->再找需求。
我在生财(一个社群)里蹲了一段时间,当看到策划的航海活动时,我选择报名参加了 Youtube 航海活动,花了些报名费进去。(虽然打卡到规定天数这个钱是会退的,但我实在没时间下班剪视频了)
进群后首先做的就是大家自我介绍,群里有参与了好几期的,也有像我一样初次参加,我随缘挑了几个感觉比较有经验的同学就加了 vx,我希望从他们这个视频创作者群体身上得到些信息差。
从一个人口中得知有个需求是做一种模拟聊天的短视频,我看完视频后上网简单搜了下,关键词是 fake text video. 我注意到这个需求为一个同样是短视频生成工具的网站从 24 年底开始带来了很大的一波流量。还有一些免费的在线生成截图工具,我发现市面上的短视频生成工具居然都因为这个关键词猛涨了一波流量,而且逐步这个词带来的流量超越了这些站本身的关键词流量来源。此时我认为这个需求可以做。
初步实现了一个小需求,那就是模拟聊天对话讲故事的一种视频风格(Fake Text)
还有一点,在得到一个需求时,如果你第一时间能和需求群体建立联系,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从心理上促使你完成这个项目。并且还有好处:比如能第一时间获得反馈,现成的种子用户(种子用户非常重要)与需求群体时不时聊聊天也不错,听听他们有多赚钱~
在公司里,做技术的和做业务的交流时,总会出现各自站在一个互相隔离的视角看问题,沟通理解成本很高。但在打造自己产品时,技术和业务会在脑子里以神奇的方式融合,做到这一点,idea 会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具备可行性。
怎么做的?
主力 Claude Code
NextJS | remotion | aws lambda | trigger.dev | tts server(openai/elevenlabs)
大概就是这些。
如果你了解 remotion 是什么,那么你一定很容易能知道视频是怎么生成的了,功能不复杂,但我确实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技术时比较懵的,因为没写过啊…AI 会用,但我也很难描述好能让 AI 一听就懂的视频渲染细节的需求。这个过程还是比较耗时的。
NextJS
用了一个 NextJS 脚手架 shipany 来自大佬 idoubi 的作品。
由于从来没有写过 NextJS,先看了看豆总的几个开源项目,感觉代码写得很干净,就成了原始股,也期待 shipany 越做越好(想让豆总速速招人提速吧,把 shipany 做大做强)
Trigger.dev
初次得知 trigger.dev 这个技术是来自一个群里大佬的开源项目 huntscreens 在 README 里看到了这个技术栈,本以为只是个队列管理之类的。但点击官网看了看文档后,发现其目前具备的功能很全面,为 AI 工具做了很多定制化更新,非常强大的一个工具,推荐大家去用,甚至是 Apache 协议开源。
Remotion
remotion 实现了用代码剪视频,封装了字幕,转场之类的 api,很适合这种短视频生成的场景。
AWS Lambda
用它是因为 Remotion 官方文档中提到的,按用量计费,成本友好而且省心。我观察了一下,每 30s 的视频 AWS 返回的 cost 为 0.02$ 左右。而且接入也很方便,让 AI 三两下就集成了。
TTS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一站式的模型服务提供商太多了现在,随便挑了一个国内公司做的,就接入了,省着每个平台去充卡了。(但我过程中发现这个平台非常草率,过程中我发现了定价的计算有异常,比正常贵了四五十倍出来,但跟客服反馈后就恢复了)这也是选择国内平台的原因,客服反馈及时(周六也会回消息)。
订阅机制的完善
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是我第一次接入支付,测试 stripe,思考如何定价能够最优,如何定价能够最符合产品的场景。这个过程与 Claude 讨论了很久。
关于成本,利润,与竞品对标等过程,也有很多门道。
- Saas 产品在定价时,据我观察利润率在 100% 左右是差不多的。(普遍现象)
- 在定价时大部分都采用订阅制,而不是 one-time。但用户又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不选择订阅选择 one-time(怕你跑路)此时在 pricing 界面添加些小字 tip 可能会起到些作用。
- 在初次进入 pricing 时,默认展示年费套餐折算后的月费价格是有神奇的效果的。(有希望开大单)
这个过程也学到了一些 Saas 产品常见的几种订阅处理策略。比如「退订」「跨套餐处理」「降级处理」我相信下一个产品在开发时不会再耗费很长的时间去调试,会思路清晰地指导 Claude。
我让 AI 总结了一些场景的行业内的标准处理方式:
- 升级处理(比如套餐 max->pro):credits/quota/token 数量立即生效 + 功能解锁 + 邮件 + 应用通知
- 降级处理(比如套餐 pro->max):下一计费周期生效
- 年费 ->月费:下一计费周期生效
- 月费 ->年费:立即升级 + 按比例退还月费
- 取消/退订:自助取消 + 计费周期结束时停止服务
总之这个产品上线后,还有很多功能需要补齐,不算是个省心的需求,希望未来某个需求能做到真的“简单”,一次上线,不需要二次迭代,持续收钱。